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
华南双季稻区域均适用。
水稻是广东主栽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广大稻农持续保持精耕细作的传统习惯,但自上世纪末期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剩余劳力多为老弱妇幼,其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生产管理粗放,长期持续将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针对该现状,开展水稻一次性施肥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民特别是种植大户的迫切愿望。 肥料是充分发挥农作物增产潜力、改善品质的基础保障。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温饱问题解决也与肥料用量增加密不可分。当前许多农民在水稻施肥中存在多种不科学做法,其突出表现为施肥养分结构不合理,氮磷投入过量,钾素投入不足;肥料施用方法不合理,易随水流失的氮素肥料多采用大量而且多次表层追施;肥料施用时期欠科学,绝大部分肥料全部用于水稻生长前期,中后期追肥较少。由此导致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低,造成肥料资源严重浪费;增加了生产成本;大量流失的养分产生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导致土壤养分平衡性失调,耕地质量下降,对土地持续利用构成隐患。农民之所以存在上述多种不科学的施肥做法,主要原因是我国肥料科技与先进施肥技术在企业转化和农村推广的力度有限,致使先进技术未能全面转化为生产力。
1、肥料成本优势显著:本成果自研稳效肥(氮磷钾配比为23-7-20)市场售价一般浮动在每吨3300-3600元,研发转化的控释BB肥技术肥料(氮磷钾配比为26-7-19)使用成本也浮动在每吨3200-600元,较其他控释肥、脲甲醛缓释肥等产品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市场优势。 2、技术简单省工优势鲜明:过去219点次试验示范证明,水稻一次性施肥比常规分次施肥减少追肥环节2-3次,相当于每亩减少劳动力投入0.3-0.5个。技术省工优势鲜明。 3、技术成熟度高:先后研究了技术载体的养分供应、根系形态、养分吸收与利用、生理机能、后期衰老等特征,一次性施肥对土壤肥力、稻谷品质、环境效应等影响,集成组装了广东、广西、海南水稻一次性施肥规范化技术,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成果技术已先后在3家企业转化生产。“水稻控释肥一次性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获2019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据此可见,本成果技术已完全成熟。 4、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且稳定:多点次示范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新技术氮、磷、钾养分较对照处理分别减少1.37、1.94和-0.98 kg/亩,总养分用量较对照减少2.32 kg/亩或9.90%。平均产量451.7 kg/亩,较对照增产45.5 kg/亩,平均增产率为11.2%,达到显著增产(5%)示范点次为91%。平均增收节支合计为128元/亩,达到亩增收节支50元以上点次为210个,超过95%。说明水稻一次性施肥新技术不仅省工省肥,而且具有显著且稳定的增产增收效果。
1、技术要点 技术载体为50%氮磷钾总养分含量的水稻控释肥(23-7-20),于水稻插秧前均匀撒施于水田中,撒施前先将稻田耙平并将田面水层调至1-4厘米,撒施肥料后再将土壤表面耙平以使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匀达到全层施肥的目的,此后可抛秧、人工插秧或机械化插秧,水稻移栽密度以每亩1.6-1.8穴适宜。 肥料的推荐施用量依不同产量水平的水稻品种有所不同,其中: 1)常规优质稻(目标产量≤450公斤/亩),水稻控释肥推荐用量为35-45公斤/亩; 2)常规高产稻及杂交稻(目标产量450~600公斤/亩),水稻控释肥推荐用量为45-55公斤/亩; 3)超高产品系水稻(目标产量≥600公斤/亩)的水稻控释肥推荐用量为55-65公斤/亩。 2、对生态环保的影响 与常规施肥技术比较,本技术既减少了肥料资源投入,又大大减轻了养分流失造成的农田、水体等环境的面源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获得荣誉 2022年“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8年“华南双季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9年“华南双季稻一次性施肥技术研究集成与推广应用”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水稻一次性施肥技术”于2018、2020、2021、2022年均被列入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2、注意事项 1)由于一造水稻只施一次肥,因此施肥要均匀,施肥后要至少耙田2次,防止出现空缺或不均匀问题。施肥前须调节好田间水,施肥后3天内避免排水,移栽初期如遇低温建议增加灌水量。 2)对于亩产超过550公斤的高产水稻品种,建议将本控释肥分2次施用,即70%-80%肥料做基肥,其余肥料在移栽后30-40天施用。 3)在推荐用量下,施用本控释肥的水稻中期叶色偏淡,属正常现象,不必追肥。 4)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砂质田、浅脚田等,建议分2次施肥,一般可以60%肥料作基肥用,其余于移栽后20-30天施用。 5)施肥后如遇大暴雨或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等现象,可以适当补充尿素3-5kg/亩。
单位名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联 系 人:唐拴虎
联系电话:13678995657
邮 箱:1006339502@qq.com